金光华董事长:陶渊明笔下的声音世界
admin16 次
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“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”的特点(苏辙《追和陶渊明诗引》载苏轼语),风格平淡自然,但造句用语却包含着许多深微精妙之处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陶渊明善于从视觉角度出发,对事物的动态和色彩进行生动传神的叙写,这早已得到众多论者的肯定。他从听觉角度出发对于声音的刻画和表现,也同样值得关注。总体看来,陶渊明诗文中叙写的声音,大致体现出慷慨悲凉及欢愉和谐两种情感基调。前者是乱世志士的失意悲歌,后者则是欢欣自得的田园牧歌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它们分别代表了陶渊明内心世界的两个方面,犹如一首宏大交响乐的高低乐部,共同编织出陶渊明的心灵之歌。
陶渊明笔下最为强烈的悲声都与死亡密切相关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他在《挽歌诗》三首中用递进笔法写死后情形:刚死之时,“娇儿索父啼,良友抚我哭”;祭奠之时,“肴案盈我前,亲旧哭我旁”;归葬之时,“马为仰天鸣,风为自萧条”。《咏三良》写秦国三位壮士被迫殉葬后,“荆棘笼高坟,黄鸟声正悲”。《挽歌诗》是生者对自己身后的设想,《咏三良》是对已逝历史人物的追念,无论是时间轴上的前望还是回顾,都突出体现了对生命的深情眷恋和失去生命的深沉悲慨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除了悲鸣声和悲哭声之外,陶渊明笔下的悲苦之音还包括悲乐声,《咏荆轲》所写尤为惊心动魄:“渐离击悲筑,宋意唱高声。萧萧哀风逝,淡淡寒波生。商音更流涕,羽奏壮士惊。”击筑声、高歌声、风声、水声交织成了一片,这是离别之悲歌,更是荆轲的挽歌!
死亡意味着彻底毁灭,活着也要忍受生存的艰难:“风雨纵横至,收敛不盈廛。夏日长抱饥,寒夜无被眠。”面对这些无法逃避的人生困苦,诗人只能是“慷慨独悲歌”“如何不叹息”!(分别见《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》《联句》)他的心底始终堆积着一份沧桑与悲凉,陶渊明诗文中的悲慨之音,与他心灵的这方面正好呼应。
悲慨之音在陶渊明笔下声音中所占比重并不大,明显不是他情感的主导基调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陶渊明归隐田园,就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宁静和生命的归所,他笔下大量展现的还是充满欢愉和谐之音的田园生活。具体来看,这些欢愉之音可以归并为艺术类、日常生活类和动物类三种。
艺术类声音包括琴声、啸声、歌声、吟诗声,而琴啸歌诗也堪称陶渊明理想生活的写照:“清琴横床,浊酒半壶”(《时运》),“登东皋以舒啸,临清流而赋诗”(《归去来兮辞》),“含欢谷汲,行歌负薪”(《自祭文》)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最终,他也是将“长吟掩柴门,聊为陇亩民”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(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其二)。日常生活类主要是说话声和笑声。陶渊明非常享受与亲友们的闲谈和欢笑:“相思则披衣,言笑无厌时。”(《移居》其二)所谈的内容或为玄言妙理:“谈谐无俗调,所说圣人篇。”(《答庞参军》)或为耕种之事:“相见无杂言,但道桑麻长。”(《归园田居》其二)在这些人声中,最为可爱的又莫过于孩子的牙牙学语声:“弱子戏我侧,学语未成音。”(《和郭主簿》其一)动物声中,除去田家常听到的鸡鸣狗吠之声,陶渊明最喜欢的就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。家中闲居时他注目于树上栖息的鸟儿:“翩翩飞鸟,息我庭柯。敛翮闲止,好声相和。”(《停云》)外出游玩时他又听到欢然飞过的水鸟叫声:“闲谷矫鸣鸥。”(《游斜川》)各类动物啼叫声与各种人声联合起来谱就了一曲田园乐章,陶渊明深深陶醉于其中:“此事真复乐,聊用忘华簪!”
评论 | 0 条评论
登录之后才可留言,前往登录